順治、崇禎、李自成
以傳統史家的觀點看崇禎這個皇帝,很難把他歸類到「壞」皇帝那堆裡去,他頗為明快的處置掉魏忠賢這個危害朝政的大宦官頭頭、初期也的確更新了整個王朝的氣象,頗有中興之勢。而且崇禎的勤政苦幹是出了名的,但他猜忌大臣的神經質情緒也和雍正相同出了名、最後還導致了明朝覆亡。
有不少人會把崇禎亡掉明朝的錯誤歸於殺了袁崇煥這名大將,這其實只是其中一個環節,真正要命的是他的和戰態度反覆無常、不知道該和該戰,最後錯失掉戰略上的有利位置才是關鍵。
當女真尚未有足夠的能力與明抗衡之時,崇禎本可以與其議和,但礙於祖宗家法、宋朝以和談代替消耗國力的策略遭到後代抨擊為「喪權辱國」印象帶來的壓力下,他並沒有勇氣、也沒有眼光力排眾議跟後金談判,以爭取解決國內流寇問題的時間。最後的結果就是造成東西兩面作戰,徒然消耗無謂的力量跟資源。最終當然也導致了內外夾攻,國家滅亡的結局。
明末的簡單示意圖。
幾年前弄的網站頁面,竟然還可派上用場
袁崇煥
袁崇煥此人是否真如後代的評價?完全只是遭到崇禎猜忌、加上大臣們的構陷才遭受凌遲酷刑,死於大街之上。還遭受懷恨他私自與清議和的百姓們爭食其肉,死狀只能說是慘到極點。
他身為邊關大將、卻不經過崇禎同意就擅斬毛文龍,已經觸犯了自古中國獨斷權威的皇帝心中不可侵犯的那道界線;雖說諸葛孔明也曾經如此呼風喚雨,但崇禎畢竟不是阿斗,他雖把權給了袁崇煥、卻不可能完全讓他自行作主。要知道說話算數的人永遠只有一個,那就是皇帝。
壓倒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臨,皇太極無法突破山海關、於是繞境從旁騷擾百里,甚至進兵到了北京近郊,而袁崇煥卻無法阻擋大軍,這豈能不讓崇禎懷疑他是否與大清裡應外合?
無法清楚主管的性格,而又獨斷專行忤逆了上意,這種人才再怎麼有能力、恐怕也很難得上頭歡心,更不用說在以往那種君權獨斷的年代了;因此袁雖然死得淒慘、但卻死得毫不冤枉。
崇禎:我錯了嗎?難道我錯了嗎?
崇禎本人求好心切,卻無法做到『疑人不用、用人不疑』的基本信任,只好頻頻更換內閣學士、薊遼總督也來來去去,最後更誅殺不少能臣、還間接逼著洪承疇降清,洪對於清入關前後都作了不少長遠的建議跟方針,也只能這樣說:濫公司是沒辦法留住好人才的。
加上明末恰恰遇上了以數百年為週期的小寒冰期,天災頻仍直接造成民變,張獻忠跟李自成南北作亂,剿匪已經是千頭萬緒的麻煩事,照理說本該與清和談(事實上皇太極本來就無意與明對抗,也無此能力),卻囿於前面提到的規矩而作罷。
等到局勢大變,後金跟李自成都已成氣候,朝中也曾經提議遷都南京,當然又遭到主戰群臣以『喪權入國』云云之語推回,又是喪失一次機會。
昔日龍椅座上賓,此刻景山吊死鬼...
終於,李自成從陜西一路殺上北京,崇禎此時才發現已經無人可用、也無人願意與他死守北京城;就在戰火暄天的殺伐聲中,他獨自到了紫禁城後面的景山上頭,找了顆大樹上吊自盡,至此,明朝建立兩百多年的歷史正式宣告終結。
雖然崇禎留下了令人動容的遺言,但後人對此的看法分歧,有些人甚至覺得他的說辭是在替自己脫罪。無論如何,這樣悲劇的命運著實讓讀史至此者,很難不掩卷嘆息。
短暫如曇花的順朝
比較常讓人遺忘的則是短暫建立過順王朝的李自成,先攻入北京城的是他們而不是清朝,這一點經常被忽略。李自成起於陜西米脂,後與高迎祥一同起兵作亂,後來明朝受限於東西作戰的窘境,硬是將征伐軍調回持援京師、就這樣把已經架在李自成頭上的刀子抽走,最後農民軍攻破北京,李自成也當上了皇帝。
吳三桂與陳圓圓
之後吳三桂因為陳圓圓而降清,與清軍聯合作戰打敗了率軍親征的李自成,並且幫助清兵入關征服了廣大的中國領土,受封為平西王的他最終也在康熙的謀策下造反起兵、失敗以終;不過吳三桂起碼也苟延殘喘了數十年,還親眼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覆滅與另一個王朝的興起,此生足矣。
這時候回頭看看,才驚覺原來在短短的1644那年,中國領土上同時出現了三位皇帝:朱由檢、李自成,還有愛新覺羅.福臨。
靠著無數犧牲所流下的血,他們才能輪流的坐在紫禁城那高不可攀的皇位上,卻可能互相從未見過面、而又互相的牽引著命運的鎖鏈,直到離世。
這真是何等殘酷,卻又帶著浪漫感覺的歷史童話啊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圖片來源:江山風雨情電視劇劇照。
留言列表